商铺快讯

利率下滑倒逼房企多元化转型 房企转型方向汇总



房地产市场的“黄金十年”已一去不复返,全行业利润率下滑的窘境已初步显现,且有可能持续走低。目前公布了2014年业绩预告的47家上市房企中,12家业绩亏损,10家业绩预减。

  在新的楼市语境下,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已经到了“要看清新常态,才能懂得新玩法”的阶段。于是,房地产企业开始探寻一种“以期平衡住宅市场大起大落引起的收益变动”为目的的模式或方法。不同量级、不同背景和不同理想的开发商在转型这杆大标尺下开始逐渐分化。到底怎么分化?房企转型都怎么转?下面小编为你总结了房企的转型方向。

  多渠道金融  

  地产与金融从来就是相伴相生。在转型的路上,资金的地位更是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资本为王”的时代,房地产和银行、金融机构“暧昧不清”并非稀奇事,有不少地产企业家曾在银行任职,或对银行有投资。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泛海系的董事长卢志强、新湖系的控制人黄伟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2009年开始,一些房地产企业如绿地集团、复地集团、华润置地集团、越秀集团、莱蒙集团、万科地产等相继在进入金融业。随着政策对民营银行的松绑,为开发商的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而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控股或者入股银行。2013年至今,先后有越秀集团、万科、恒大地产等打通银行融资渠道,成为不同银行的股东。

  除了与银行联姻,金融板块正在成为一些企业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其盈利能力注入新动力。比如2013年,绿地就先后与贵州、江西、广西签订一揽子金融合作协议,涉及小额贷款、金融租赁、消费金融、金融资产交易、产业投资基金、商业银行、金融控股集团等多种金融业态。

  事实上,在转型的道路上,围绕资金的流向,房地产企业的探索并非以上几条路径。在房地产业,对于香港模式与美国模式的探讨由来已久,万通就是最早提出转型“美国模式”的企业之一。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认为,房地产发展要转型成为“美国模式”,即不挣下游,把房地产变成建筑业;而是挣上游,使房地产企业变身为服务业、金融业。 

  中小房企“转型”做理财产品  

  2月10日,三湘股份使用自有资金3亿元向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人民币保本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82天;去年年底,三湘股份曾使用自有资金9.5亿元向中国建设银行购买年化收益率为4.8%的人民币保本理财产品,期限为36天。  

  1月24日,宋都股份拟用不超过4.5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购买银行提供的一年内短期保本型理财产品。 

  昔日荣登“双料地王”宝座的大龙地产更是热衷购买理财产品,继去年多次购买理财产品之后,1月21日,大龙有限累计出资3.5亿元向银行购买短期理财,其中2亿元的投资期限为61天,1.5亿元的投资期限也在一年以内;五天后,大龙有限再次出资1亿元,向厦门银行购买为期两个月的结构性存款产品。 

  对于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来讲,资金闲置不流通基本就意味着资金流失。但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去拿地,去建房,选择收益更高的领域,反倒和银行搞在一起“玩暧昧”。  

  纵观这些买理财的房企,基本被纳入中小房企的范畴。而现如今的房产市场早已不是之前大家都能发财的市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成为共识。中小房企正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克尔瑞信息集团研究中心研究经理朱一鸣告诉《东地产》:“中小房企不去买地,而买理财产品是正常现象,是希望所持资金的收益可以更稳一些,如今的房地产市场变动比较大,中小房企拿地的成本以及风险都是非常高的,部分数额较大的理财产品甚至可以达到11%的收益,其收益可能比开发房子的收益更高。并且,这些房企买的理财产品一般都是很短期的,因此并不妨碍他们在合适的时候做其他投资。” 

  互联网思维爆发

  最近,太多的人在研究互联网怎么影响和改变房地产,房地产的互联网思维一时风头无两。建平台、抢资源、做规模、占先机,电商从当初网上拍卖、秒杀的星星之火,发展到现在被多路资本看好、各种平台对擂的燎原之势。微博、微信、微米等移动互联终端成为当下地产营销的“三国杀”;数据、移动、平台三大法宝逐渐成为当今房地产营销新模式的利器。  

  在中国,第一个将房地产放到网上拍卖的知名地产人士潘石屹,近日宣称进驻互联网O2O领域,取名3Q,意图为自身的互联网领域开疆拓土。潘石屹不是第一个在互联网尝鲜的地产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引发互联网与房地产激烈碰撞的,自然是万科郁亮带队与雷军的思想碰撞,“专注、极致、口碑、快”这段被雷军背诵的滚瓜烂熟的公关说辞,在郁亮见到雷军之前的2012年4月就已经风靡互联网,变成地产界所关注的所谓“互联网思维”已经是两年之后的事情,两年对于漫长的楼盘开发周期而言,不算什么,但对于互联网速度而言,这,就是个老段子。

  其实,不仅是万科,“招保万金”四大房企中的招商地产,也试图通过加码社区商业提升住宅的附加值。

  事实上,除了万科和招商地产社区商业外,包括世茂、绿城、花样年等公司也纷纷结合互联网推出了云社区服务;万达、大悦城等也都在商业地产领域探索O2O等新的商业模式。

  而不管是哪种电商模式,其实都指向一点:依靠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传统社区的业主服务,营造新的社区环境和模式。没人知道这些新模式最终结果会是如何,但当互联网思维确慢慢渗透到房地产企业的细胞时,一切皆有可能。 

  构建大地域

  房地产,自然离不开土地这个原材料。所以凡是能够获得土地的地方,都能够发现房地产企业的身影。

  从房地产业诞生和初步发展的第一个十年,房地产企业的开发主要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中心城市完成,万科、金地、保利、恒大等百强地产企业也多是从这些一线城市逐步走向全国。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房地产业与政策的导向密切相关。外部环境的改变,很快影响了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战略,伺机而动,寻找机会几乎成为所有房地产企业寻求发展空间的路径。尤其是2010年以来,房地产调控的主基调是抑制大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这使得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开发压力增大。相比较而言,二三线城市受调控政策影响较小,不少二三线城市当时未出台限购政策,这为两套房以上的购买行为提供了通道。

  于是,万科、保利、金地、恒大、阳光100这样的百强企业,它们纷纷以二三线城市为发展重点,或在土地储备量上抢占先机,或是销售额全面赶超一线,再或是鲜明亮出二三线城市运营标签。而精明的投资客们也跟随地产开发商的脚步,从市场的变化中看到新的机会,开始频频光顾二、三线城市,寻找更大的投资机会和升值空间。

  尽管许多房地产企业对中国的地产行业一直看好,但饱受调控的房地产企业的目光早已从中国放眼全世界。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人的移民热情不断高涨,从410万增加至近1000万,从最初“先富起来的人”到如今的“大众富裕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资产的更优配置、追求更舒适的生存环境以及打造下一代的成长教育环境。而中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移民输出国,同时也是全球接受汇款第二多的国家。

  国内资本对海外房产持续关注,让国内知名房企找到了“走出去”的理由。万科、万达、碧桂园、恒大、鑫苑等房地产企业,已经通过出资合营或直接购地开发的方式在海外住宅市场上先行一步。 

  不一样的多元化

  房地产行业就像一个“围城”,一方面是不少企业都想争抢的一块“肥肉”,另一方面,许多“围城”中的房企开始走出房地产,在农业、矿业、体育等行业布局。数据显示,现在A股有130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但主营业务房地产在60%以上的只有80~90家。

  万科从去年开始涉足养老型物业试验,并将进军商业地产,万科还将参与旧城改造、旅游地产、多功能物业开发,覆盖全面产品线。万科这家曾经声称只做住宅产品的企业,开始进军商业地产领域,预示着中国地产业商业模式大规模调整已成不可逆转的潮流。中粮、保利、中海、富力、雅居乐也纷纷大举进军商业地产。

  在多元化思维的引导下,绿地的路似乎走的更远。据绿地官网资料显示,在绿地的六大板块中,房地产业务占比超过一半。除此之外,还有能源、酒店和商业、金融等。“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按照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的观点,调控10年来很多规模大但产业单一的房地产公司倒下了,房地产这种区域性强、受政策调控影响大的行业,需要均衡发展、平行发展,要在房地产主业里创新产品组合。

  恒大除足球外,自2009年上市之后的短短5年间,在地产主业外,恒大已经涉及电影、音乐、动漫、矿泉水、银行以及排球俱乐部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