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动态

成都楼市的蝶变:房企从赌政策到练硬功



万科董事长王石今年初抛出的一句“楼市不妙”,惊醒了不少梦中人。

多年来,限购、限价等行政化色彩浓厚的调控手段密集出台,却让房价陷入“屡调屡涨”的怪圈。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中国经济改革方向,明确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将更多地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减少政策“有形之手”的干预。

实际上,新一届政府对楼市调控的“双轨”思路已较为明显,即保障房归政府,商品房归市场。在分类调控的指挥棒下,楼市积压多时的供需矛盾浮出水面,部分房企开始陷入资金链困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70个大中城市中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仅有“个位数”环比下跌,但自5月以来,楼市形势急转直下,当月环比价格下降城市已占半,到6月则已高达55个。

作为全国新房供应和成交量名列前茅的典型城市,成都曾让不少品牌房企赚得盆满钵满,但今年上半年,这些房企业绩普降,未能躲过楼市这轮低迷周期。业内人士认为,新一轮楼市洗牌效应在所难免,不过仍会出现强者恒强或是“黑马”搅局等局面。各大房企应该练好内功,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坐地升值或幻想购房者排队抢购场面再次出现。

房企业绩整体低迷

按照成都市透明房产网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大成都TOP20房企的备案面积共计约438.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销售金额共计约360.2亿元,同比下降13%。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比较上述机构发布的今年上半年TOP20榜单与去年底发布的TOP20年度榜单发现,即便是去年销售很生猛的几家房企巨头,今年业绩也不如去年,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当前成都房企整体业绩低迷的事实。

以成都楼市“一哥”蓝光地产为例,去年备案金额接近113亿元,虽然今年上半年仍然是销冠,但仅斩获了41.7亿元;去年备案面积125万平方米,而今年上半年仅完成了47.6万平方米。

敢与蓝光地产争夺成都楼市“销冠”的央企巨头保利地产也未能成功躲过这轮低迷周期。去年,成都保利备案金额104.6亿元,但今年上半年揽金不及38.4亿元;去年,成都保利实现备案面积130.8万平方米,今年上半年仅为46.7万平方米。

对此,保利地产成都公司董事长吴章焰前不久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保利不会主动调价去“以价换量”,更多是根据市场的整体情况“顺势而为”。

对于上半年成都房企业绩低迷的形势,房联地产研究院相关专家进一步指出,受信贷政策收紧的影响,房贷门槛提高,贷款购房成本增加,购房者“持币”观望情绪变浓。虽然5月中旬央行要求各银行保障首套房贷款需求,但落地较难,按揭政策依然偏紧,并未能刺激成都楼市交易。

与业绩普降相对应的是,成都新房开工量也出现缩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建委最新简报了解到,今年1~6月,全市商品住宅项目开工342个,比去年同期减少66个;开工面积2350.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约16.5%;工程造价483.7亿元,同比下降18.4%。

正合地产董事长毛勇表示,当前开发商在较大现金流压力下,一方面积极去库存;另一方面慢开工。因此,市场成交虽然萎缩,但开工量也在下滑、供应减少,供求正在重新寻找平衡点。

楼市格局加速调整

前几轮楼市调控的 “负能量”使房企似乎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以前往往是想着法子如何应对调控政策。不过,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则是以市场之手逐步引导楼市。

这让各大房企如梦初醒,意识到只有“去库存”方能生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万科、蓝光、绿地、保利、中铁建等品牌房企前两年频频储备土地,但今年以来较少看到他们有拿地行动,取而代之的是发力营销战,加速跑量。

从今年上半年前述TOP20强榜单来看,成都万科的表现最为突出,今年上半年备案金额斩获超过25亿元,排名第三,而去年备案金额39.8亿元,排名第7位。

前不久,成都万科总经理张晋元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万科从来不讲具体的销售计划,而是更关注经营上如何周转得快一些,更关注怎样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记者注意到,按照成都万科年初制定的部署,今年有15个全产品线项目集中入市,也是万科进入成都15年来,在售项目最多的一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像中海地产、合能地产、中德世纪、会展集团、人居置业、中铁八局去年均是入围TOP20销售额榜单的明星房企,但在今年上半年TOP20销售额榜单中却难觅踪影。

不过,像蓝润集团、鸿展集团、光贸集团、世茂集团却成为成都楼市今年上半年TOP20销售额榜单的“黑马”。

记者还注意到,成都本土的置信集团在去年较好业绩的基础上节节攀升,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已销售面积约39.4万平方米,而去年全年为64.8万平方米。

另一方面,前述提及的诸如中海地产、合能地产等掉队者却值得业内深思。比如,成都中海2011年与2012年凭借中海城南一号等几个经典项目连续取得销售额逾60亿元,尤其是2012年销售额达70亿元,仅次于北京中海,位列整个集团第二。但近几年来,中海地产坚守 “中高端”产品定位,在刚需占主流的成都楼市却渐趋失利。

截至2013年底,成都中海的现有土地储备开发面积98.9万平方米,在中海地产大区域战略中,西部土地储备占集团13.9%,仅次于北方、华东和华南。

如果聚焦到西部战略,成都中海的土地储备虽高于昆明中海,但远不及后发的重庆中海和西安中海。

不久前,成都中海首次大规模“换血”,包括掌舵公司多年的周应杰也宣布辞职,继任者为原成都中建的掌舵人雷越姝,此人在成都业内号称“价格杀手”。

在楼市洗牌面前,成都中海能否冲杀进一线阵营?在 “规模即存在”的楼市丛林法则面前,这是考验后继者的一道难题。

此外,一直在郊区县深耕的成都恒大,今年却拨转方向盘回攻主城,巨资拿下曹家巷旧改地块,让业内为之一惊。

对此,恒大地产成都公司主要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解释说,最近1~2年来,公司产业链进行了调整,以前主要布局三、四线城市,现在更多选择一、二线城市,尤其是核心区,“成都恒大回归主城,也符合集团大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