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府井不是一条街 王府井是连锁领跑者
2009年4月,王府井大厦与北京百货大楼(下称百货大楼)经过大规模的整体改造、融为一体,百货大楼成为北京地区“单体面积最大、商品最为齐全”的百货商场之一。
对此,王府井管委会副主任李军近期表示,未来王府井要建设一个国际品牌中心,而在王府井周边同时会兴建一些特色小街。这都为王府井百货带来了新要求。
“王府井百货正不断引进一些国际高端品牌,来提升自身档次并适应大商圈的变化。”9月17日,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王府井百货)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事实上,伴随着王府井商圈的变化,北京百货大楼的整体改造,只是王府井百货商业化变迁的冰山一角。从新中国第一店,到百货业的连锁领跑者,截至2008年末,王府井百货在全国已经拥有17家门店,财报显示的营业总收入达101.7亿元。
但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以及如何破解盈利能力,一直困扰着王府井百货。王府井百货正尝试以内部整合,带动外部扩张。
新中国第一店
不断演进的商业基因,从上世纪中期就已经注入王府井百货的体内。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些不法商贩利用北京市商业不发达的情况,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在“三反五反”取得初步胜利后,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作出了规定,要对北京市的商业进行发展,决定在王府井建立一个百货大楼。
1955年9月25日,位于王府井大街中心地段的百货大楼隆重开业,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由国家投资、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百货商店,又称“新中国第一店”。
孕育北京市百货大楼的王府井的商业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事实上,早在1903年,东安市场就形成了,这是北京最早的一个商场。东安市场形成以后,逐渐引起王府井商业的聚集。
据王府井百货内部人士介绍,百货大楼开业伊始,客流量每日最高达16万人以上,顾客蜂拥而至的后果是每天要清理出两箩筐顾客丢失的鞋子。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百货大楼天天人满为患,多次增加售货员。那时,全国有一句话,“有商品先支援大楼”,百货大楼是首都第一家大型国有商店。1956年,百货大楼的商品达到了2万多;到了1959年即国庆10周年时,百货大楼的销售额已达9000万元。
连锁战略领跑者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王府井百货的营业额开始下降。那时,西单商业中心已经开始成形,燕莎、赛特等多家高档商城、购物中心纷纷在北京崛起,动摇了王府井的商业地位。
与此同时,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的外资零售巨头先后进入中国并快速扩张,大卖场、专卖店等新兴业态以强劲势头切割市场份额。
面对如此情况,王府井百货实施了商业化新变革。1991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组建北京百货大楼集团,在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实行计划单列。
集团专业化的发展为王府井百货带来更多生机。据王府井百货提供的资料显示,1993年王府井百货实现了股份制改造,199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并成为首批“上证30指数样本股”;1997年,王府井百货加盟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实现香港上市。
资本市场上的收益为王府井百货提供了外部扩张的条件。1995年,王府井百货决定异地开店、连锁发展。在此决定做出之前,王府井百货集团董事长郑万河到国外进行了考察,“美国的西尔斯百货年销售额420亿美元,我们不到对方一个零头。规模大,议价能力才强。”郑万河认为,王府井百货选择连锁扩张来做大规模,这也是应对竞争压力的唯一办法。
1996年,以王府井百货广州店开业为标志,王府井百货集团迈开了从传统的单店发展向跨区域连锁经营的第一步。
在连锁发展的同时,王府井百货也迎来了国资整合的好机会。2000年9月,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王府井百货与东安集团实现战略性资产重组,从而巩固了王府井百货在王府井商圈,乃至整合百货零售业的实力。
2004年4月,王府井百货与日本伊藤洋华堂公司及其旗下的约克红丸公司,开办加强型食品超市——王府井洋华堂,标志着王府井百货开辟第二业态,在发展百货连锁的同时,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计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历经54年发展,王府井百货已经拥有17家门店,销售收入也超过百亿元,位列中国连锁百强第28位。但郑万河仍以“我们不到人家一个零头”激励自己并主导王府井百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