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刚性需求遭遇刚性调控 成都楼市“拐了”没有
曾经“刚性需求”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了“房价上涨”的有力论据,其强大的说服力来源于被寓为“经济圣经”的《国富论》。开发商们也因此不断叫嚣房价上涨是市场规律。
“经济圣经”不愧为经典,当开发商的唾沫星子还在漫天飞舞时,市场已经开始悄然变化了。同样是亚当·斯密发现的这双“看不见的手”让房地产行业暴动式的疯狂归于了平静。
谁都没有想到,今时的房价竟然悄悄地低下了“高贵的头”,虽然广州暴跌1500元———2000元的新闻有待考证,但部分楼盘打出的送一层首付,最高折扣40万的广告却令人触目惊心。
当然,成都作为二线城市的头羊似乎远离于这场风暴,如同成都的天气与遥远非洲草原上的蝴蝶之间扯不上关系,但成都连续三周平均交易量下降500套的“蝴蝶效应”也足够让业内人士们惊出一身冷汗。
“拐了”“拐了”,媒体以一种复杂的心情打出了“拐点”二字,当然不忘羞涩地加上引号再紧跟一个问号。
购房者,翘首以待,举棋不定,拿着明天的钱却不知道今天花还是等到后天花。
开发商呢?有的开始打折放盘了,有的还在逆市上涨,也有的很不屑。
不屑的理由应该还是“刚性需求”四个字吧。但细心的人已经在近期的市场表现中发现,这种“刚性需求”已经在巨大的价格压力下,出现了分化,刚性的投资需求正在淡出,刚性的自住需求正在萎缩,随着新一轮的房产金融调控政策出台“刚性需求”已经逐步失去了生存空间,纵然开发商营销手法多么滋腻呆胃,而购房者也不得不顾及作为房奴的吭哧憋肚。
当“刚性需求”遭遇“刚性调控”,这场硬碰硬的对垒其胜负早已分出。
中国崛起之路不可能不重视美国、日本的前车之鉴。
危险的信号还是来源于对经济过敏的股市,有数据显示,就今年一年,国内房地产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合计超过1700亿人民币,开创自沪深股市开市以来的行业之最。与此同时,土地和屋业实物资产成几何级数上涨,已经形成了金融风险。加之通胀与次贷的双重隐患,让这个行业失衡与突兀,发展成了不折不扣的“肿瘤”。病了就要吃药打针或者动手术,这就是经济领航者们不得不做的“刚性调控”。
胜负既然已经分出,哪么降温就是必然。作为购房者的你如果仍然具有“刚性需求”,那么,就请看清哪里是房价的桥头堡,那里将是房价的塌方处。只有理性的选择才能在退潮之时同样保持从容。